|
炎帝文化历史悠久。炎帝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它主要包括: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陶瓷文化、天文地理气象、交易市场和社会文明等六个主要方面。
交易市场———物物交换
耕播农业就如长江、黄河的巨浪,将原始社会的攫取经济推向生产经济。先民们告别了巢居穴处、流动不安的渔猎生活,走向筑室定居、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
当食物有了较稳定可靠来源时,人们开始把捕猎来的动物饲养驯化为家畜。被后人称之为“六畜”的猪、狗、羊、马、牛、鸡等就是在半定居或定居农业产生后,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禽畜饲养有了一定数量之后,需要有专人照料,于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生产活动。这样,人类有了第一次分工。
有定居种植和畜牧业的分工,就需要制作各种生产工具、日用器具、器皿与储藏用器。这些东西需要量大了,有些人便专门从事制作。于是,以制陶和纺织为主的手工业便应运而生,人类的第二次分工产生了。
炎帝部落较早地实现了第二次分工,并融合了从多氏族部落,从而成为中原大地最强大、最先进的部落联盟。人们按照天时地利,从事各种生产。有的部落的“士力耕而女力绩”,有的部落“耕而作陶”;适合栽培水稻的地方,以生产稻谷为主,宜于种粟谷的地方以生产粟谷为主;在山地湖畔生活的,仍然以捕猎为主,在草地聚居的,以畜牧为业。
随着分工的发展,一些产品出现剩余,开始萌发以物易物,互通有无的交换活动。这种交换,最初是在部落内部进行,后来发展到部落与部落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进行。
相传,炎帝首倡交易。《易经·系辞》说,炎帝“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汉书·食货志上》也说到:“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衣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具,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原始的“墟”,是“虚”的意思。就是在一片空空荡荡的开阔地上,日中之时,大家都来交换,即“日中为市”。交换完了,各自回去,即“交易而退”。中午交易,太阳落山大家散去,即“午实暮虚”。到了后来,交易规模扩大,时间增长,有人便在墟场上建造房屋,由“列廛设市”,“墟”也就成为具有交易和聚居两个功能的场所了。
交易的产生,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而且进一步刺激了生产分工和技术进步。与此同时,通过交易活动,增进了人们相互交往和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为形成广大地域的共同经济与文化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