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光帝魂 颂以诗文
|
炎帝文化古诗歌及文章
读《山海经》
东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没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至泽州
谢肃
汾上车来经几驿,羊头怅尽见平坡。
三嵕庙下戴星饭,七岭店前冲雨过。
西忆重华渔获泽,东临尚父老朝歌。
太行千刃依堪振,望见飞云奈远何?
佚题
清·鲁兆嵩
潭怀倒影最为奇,无影于今复见兹。
晓日平铺融岭碧,斜阳四射转阴迟。
不防鸣雨坚林叶,岂作飞峦蔽野曦。
世俗相传天是补,娲皇炼石有谁知。
三峻烟雨
清·赵延煦
罗列诸峰峙远空,霏微烟雨仰三嵕。
屋台似耸前朝铖,仙掌疑警昔日弓。
回首关门隐现里,凝目驿树有无中。
夜深来往神灵迹,脉脉流泉一派通。
炎帝陵
清·张文华
云中仿佛见灵旗,窆石陵前宿草腓。
禾黍百年思帝力,冠赏万国肃神威。
翠屏暮秋寒烟重,丹水冰开夕照微。
遗庙不随沧海变,千秋俎豆有光辉。
炎帝陵
清·张承纶
长平北望暮云愁,石冢横蟠紫塞遵。
自昔衣冠封马鬣,于今禾黍满羊头。
天高气爽龙蛇蛰,地迥风寒草木秋。
谁唱迎刘送神曲,灵旗隐约下中州。
佚题
清·蔡履于
天台原不在穹隆,荡荡平平色相空。
日月照临都近正,云霞蒸蔚亦当中。
漫开捷径牛羊践,肯信官山虎豹丛。
闻道娲皇曾炼石,阴阳调燮著神功
百谷泉
清·蔡履豫
亲尝百谷锡嘉名,早计滋培俾用成。
筮得蒙从山下出,画来坎自水中生。
澄泓静结停云湿,活泼虚含皓月明。
乘兴杳然心似洗,饮怀凿井食怀耕。
天台山
清·程之昭
数年踪迹隔天台,为觅胡麻饭有来。
二水波澄鸳鸯集,千山日暖杏桃开。
争修墙屋缘丰岁,多蓄鸡豚见阜财。
莫怪此乡风最古,补天原有圣人台
漳源泻碧
清·赵及
策马西游客共随,一弘清冽自何时。
峰连鹿谷天孙迥,源发灵湫帝女知。
淡月光分夜影静,寒泉波激雨声悲。
偷闲池畔忘归去,高啸名山度日迟
佚题
清·姜楦
登山寻曲径,酌水倚琅杆。
泉发流偏远,蜂高暑亦寒。
云房天炼石,古帝药成丹。
尝谷洪蒙事,千秋此旷观。
佚 题
清·于公允
建木天中晓日萤,悠然易榭亦宜亭。
日凝眼书山容碧,晕射晴岚石貌青。
遥睇白云驱芥蒂,俯临蓝水荡虚冥。
望儿台山回风驭,始信蜗皇握巨灵。
百谷寒泉
清·于公允
百谷山前蓄霭澄,一泓清冽瀑层陵。
溪声细带赛风响,苔影横披晓霞凝。
霞度深处惊宿鸟,月回闲蛐照孤僧。
秋原老树神农庙,雹后谁来荐豆馨
发鸠山 浊漳发源初
轻·贾橘升
踏破苍茫一经云,漫将彩笔润峰纹。
乘槎疑入仙源路,读碣空专滴女问。
嵽捒常从潭影度,松树时逐鸟声闻。
欲携卢杖穷流去,万厘漳河一线分。
游百谷山
清·周再勋
崧高排寥廊,逶迤入路长。
风回见兰哭,馨声闻上方。
幽花和日气,云露供剩象。
传闻古圣人,衔草辨温凉。
秬黍得上党,粒食衔椒芳。
黄钟起累黍,肃历开文章。
庙貌商高古,牲璧留千霜。
草深饶药气,烟老带鸿荒。
岚高融翠乳,去窦迸元浆。
甘冷芳以冽,激情成球郎。
公德连花漏, 波澜翰墨场。
名山经戏发,抬阁有辉光。
镂题山骨破,霞皱为雕伤。
以兹灵境辱,封洞绝渔郎。
蚊龙攥润走,封蕴闷砷房。
游人逐罕至,块然惟荒苍。
深谷成混沌,依稀返农皇。
过百谷山偶题
明·王铎
草径通幽曲绕村,路从石上蹑云根。
太行来脉中天近,炎帝神功万世尊。
深谷风生松有韵,巉岩雨过藓添痕。
更看千丈山头柏,长共青青古庙存。
佚 题
明·佚名
一层台殿一层云,满径闲花散远芬。
粒我蒸民遗泽在,年年崇祀报神勋。
游百谷山
明·栗应宏
菜药经泉谷,携琴坐石床。
虹桥双色雯,风洞麝烟想。
草木雄三晋,云霞接太行。
神农古祠宇,时对一悲伤。
登百谷山(其一)
明·方荣
神农古庙倚苍空,医药争夸济世功。
赤石谩寻山窦里,残碑细读树林中。
孤城绵邀轮蹄少,百鸟喧啾殿阁重。
独坐高峰凝望旧,顿吟诗思浩无穷。
谒神农祠
明·金泽
细读穹碑立庙文,此方胜概独超群。
千岩树映千岩月,一涧花藏一涧云。
洞产赤脂荒藓合,路径丹水羊山分。
蒸民乃粒无疆利,耕凿难忘耒耜恩。
登碧霞峰
明·宿迁王等
碧殿肃阴阴,孤峰隐翠岑。
薜萝深出谷,芳草满空林。
神雨时时将,口龙日日吟。
因思蒙帝泽,始识惠民心。
同题
林厚
鲁戈无计驻斜晖,山下牛羊逐队归。
惟有石羊鞭不起,至今高卧白云偎。
重游百谷寺 内有神农祠
明·懒云
不到灵祠已十年,重来风景尚依然。
苔斑浓护岩石,花气晴薰五月天。
粒食神功垂古碣,流丹佛殿浸寒泉。
维摩老去闲方丈,谁共氢弹一指禅。
此山年少几回登,老淬重游力不胜。
茂草和烟青欲合,乔松含雾翠长凝。
指碑细认前朝篆,问字惊非旧日僧。
怀古抚今情正切,无端归恩有侵凌。
游百谷山
明·刘崧
天作高山运气昙,登临险峻每停骖。
几柱老鼠撑银汉,败仗空壕涨翠岚。
中贵拓基降梵宇,老僧旁石建禅魇。
片时岂尽游观兴,相约重来说再三。
东出日出哓烟消,仙境无成胜画描。
诉刹楼台辉碧汉,上方钟馨谁弃瓢。
诗就示僧僧不懈,卷来投向火炉烧。
化工春色染洪纤,昼瑕登山纵眺瞻。
石肖石蹲当洞口,路循螺旋上山尖。
欲与吾民道经正,就中难巩老僧嫌。
游百谷山
明·马暾
山间常见白云晕,应有高人此驻骖。
岩下石泉流碧绿,祠前古柏耸青风。
万缘摆脱寻僧话,半日清幽叩拂魇。
游客题诗谁独步,都输子建七成三。
一人抬提俗虑俏,眼前图画倩谁描。
片云出岫迷三经,孤鹤鸣皋彻九霄。
祠古尚怀炎帝德,树高难系许由瓢。
倦来憩卧禅僧塌,午灶清茶为我烧。
三月风光草色纤,入山不觉顾犹瞻。
潺缓涧水湾湾绿,崤拨峰头个个尖。
兴来欲与僧盟社,王事关心复自嫌。
熨台春晓
明·周一请
崇台向晓郁笼葱,中有峨峨古帝宫。
曙色遥分云掩映,韶光初启日瞳胧。
垂杨怯冷眉含黛,艳杏匀脂脸试红。
台下有人携淑起,远从江析播春风。
游百谷山
明·朱幼纡
遥临百谷访翟县,直到云边始驻骖。
照眼岩花非葡葡,湿衣空翠是烟棼。
僧因无性常呼宇,客惯逃禅懒结魇。
点检昔年墙上句,都成磨灭十无三。
春山风度哓烟消,图画天开犯似描。
炎帝宫廷飞紫翠,梵王台殿倚运销。
草映香暖留眠客,泉水清寒荐饮瓢。
相识老僧依旧在,遥迎柏子满炉烧。
春深迷经草纤纤,杖屦闲身许玩瞻。
流水碧石僧眼碧,乱峰尖似笔尖头。
机忘始悟谈空妙,欣静浑淌俗火炎。
我欲几回来入社,可勘无酒即剩嫌。
黑暗传
……
圣人诞生自天工,
首出称帝草味中,
制作文明开千古,
补天溶日亘苍穹。
神农尝百草,
瘟疫得太平。
又往七十二名山,
来把五谷来找寻。
神农上了羊头山,
仔细找,仔细看,
找到粟籽有一颗,
寄在枣树上,
忙去开荒田,
八种才能成粟谷,
后人才有小米饭。
……
精 卫
明·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精卫操
明·王达
海之水兮靡可量,余怨兮既绵长。
志殊苦兮力日偏。
西山木石有时尽,海不枯兮愁不忘。
乃赓后歌曰
元·佚名
神农遗迹在羊山,祠宇重修构此间。
经始灵台花灿烂,仍妆塑像锦斓斑。
东北高压仙人洞,西北相连圣水湾。
缘事况今功力了,一章诗律记乡关。
同游百谷
宋·王举元
晓出东郊回,路穿桑拓林。
人耕新雨地,寺隐半岩阴。
远目穷天宇,和风爽醉襟。
停骖顾遗老,同是劝农心。
闰春三月二日陪行之秘监游柏谷寺
宋·吴仲复
宝界嵚岑路入云,闰余三月属芳辰。
烟林未动阴森地,山杏寒开寂寞春。
潞子岭头销白日,神农祠畔柅朱轮。
乘闲自是逍遥事,谁羡襄阳倒载人。
精卫衔石填海
唐·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精卫词
唐·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精卫
唐·岑参
负剑出北门,乘桴适东溟。
一鸟海上飞,云是帝女灵。
玉颜溺水死,精卫空为名。
怨积徒有志,力微竟不成。
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
百谷题咏(其三)
明·祁顺
草长郊南绿尚纤,凭高连日动下瞻。
太行歧路羊肠曲,上党云山马耳尖。
潞州封疆全人晋,神农祠号本称炎。
题诗亦欲留名胜,却恐才蔬识者嫌。
鸠山暮雨
一
鸠山薄暮雨凄凄,野水流云出小溪。
欲识上中民乐事,东皋南亩足耕梨。
二
填海无能怨未休,每因风雨泪交流。
晚云拥树归飞急,化作鸠山一段愁。
陪游百谷山院
宋·韩标
驸骥游僧刹,天清晓色围。
园林喷雨过,殿阁踏云来。
日转花阴薄,山深磴道回。
凭栏堪写望,陇麦翠如堆。
次韵百谷山唱和诗
宋·陈述古
扬旌麦野从如云,访古烟岩惜此辰。
使节乍临尖外境,时光增丽岭头春。
已晰得闰重三月,更拟挥戈驻二轮。
才德掞天多乐事,风流丕变潞川人。
游百谷山
明·祁顺
百谷晴云四面昙,寻僧应拟一停骖。
风松砰湃时鸣佩,烟树霏微昼拥岚。
胜览只留山作画,幽栖偏爱石为庵。
望来不觉牵诗兴,春景撩人月正三。
天气微寒雪乍消,满眼风致笔难描。
峨峨梵宇依青峰,隐隐浮屠插碧霄。
林下晓行云湿屐,泉边夜涉月侵瓢。
何时坐我清幽境,石鼎蒸茶扫叶烧。
草长郊南绿尚纤,凭高连日都遐瞻。
太行歧路羊肠曲,上党云山马耳尖。
潞字封国全入境,神农祠号本称炎。
题诗亦欲留全姓,都恐才疏识者嫌。
游百谷山
明·佚名
一层台殿一层云,满经闲花散远芬。
粒我蒸民遗泽在,年年崇祀根神勋。
幽谷登临眼界遥,峰峦隐隐水昭昭。
君亲南北悬情劝,不问仙人王字乔。
孤峰崒句碍去飞,谁解甘泉隐翠微。
玉鹙阴阳苔藓润,丹砂曾此浸寒辉。
游百谷泉
清·鲁兆嵩
碴峨百谷涌清流,让水廉泉莫与侍。
雪喷山根寒落日,雷鸣石骨乱深秋。
一塘生意桥边贮,终古天机浪里浮。
不信当年川上语,滔滔时看注遥沟。
春日游百谷山寺二首
佚名
腊屐堪乘兴,徘徊扪薜萝。
天临丹岭近,山入白云多。
乌道无方轨,龙湫有暗波。
何时值野老,长啸出重阿。
天外闻清梵,晨光满翠微。
枝黎苍解滑,斫药紫参肥。
松堰云垂盖,花分露湿衣。
一僧难话古,云住转忘机。
《柜黍说》
(明.朱载堉)
依钞制成营造尺矣,将此尺两端各截去一寸,正用中间,八寸何也。旧说岁有奉俭 ,地有肥瘠,取黍大小,未必得中,此语诚然。遇尝取羊头山最大黑黍八十一粒,用糊或胶涂尺上,纵累成尺,恰八寸。又一年,七十八九粒已, , 满焉,故据八寸为中黍定式也。羊头山一处黍尚如何不等,况西汉都长安。西晋都洛阳,其黍必不如羊头山明 。刘歆、荀勖所造律,度量衡不佳,无佳黍也。呜呼,累黍之法,名为最秘,实最疏。若欲拣择中式之黍 ,须将格式预先议定。有格式、法程,而后可选也。上党 黍 。佳者种类八十一枚,横累百枚,皆与营造尺寸祥和。然此佳黍,亦自难乐声,焦, 急其失,坐在黍不佳也。古名上党郡,谓其他极高,与天为党,说范谓高田,宜黍是也。所谓羊头山,非指山岭也。山岭岂种田处?盖指山麓云耳。本山滂沱数十村,围绕三大县。东北属长治,西北属长子,正南属高平,三县斫黍,皆名羊头山黍。要之,不拘山远近,只择异样大黍皆可。若种类八十一枚,横累百枚,不及营造储存者,虽产本山,亦勿误用。将黍带 (不经连枷、石棍方可、故需带穗),用手揉去稃 ,令明目少年拣去大号者,依排尺上,若过八寸,名为大黍 ,不满八寸,名为小黍,恰好八寸,名为中。古所谓中者,此之谓也。余又创造锡方寸式,其斜铉纵九黍,或横十黍,黍处个为一孔,长阔如 形,而非圆形也。取一一黑黍,置孔中,孔不能容,名为太过;举起锡式黍。即脱落,名为不及举式;衔黍,日光透亮,无空隙者,名为中式。如是选 八十一枚,横黍百枚,名累成尺,皆和八寸,则锡式之可用,不和乃频频改造至数次方顶也。如一一从孔中,向日光主席挑选,千万黍中岂无佳者?是故多多益善。选取中式黍一千二百粒,天平称之,重三钱者,乃真正黍,不和天平三钱重者,燥湿轻重虽殊无妨,但系或大或小,轻重殊,则不可,则不可。却如前法,选千二百粒,称亦三钱,以纸包 ,如是选中三十二包,每包之黍重三钱,公重九两六钱,是为古枰一斤。然则古称十斤,即今六斤也。三十斤为均,即今十八斤也,四均为石,即今七十二斤。古权衡与今枰名虽似而实同。元顶《律吕新书》谓四均为石,进为顶做一万九千二百两,其 如此,谓知律(本该一千九百二十两)!……
上一条:
炎帝神农文化与民族精神
下一条:
歌咏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