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有关炎帝的传说
|
尝百草兴医药
炎帝神农氏普尝百草发明医药的地方就在高平的羊头山上。炎帝神通广大,他的部落人丁兴旺。但是先民们以打猎为生,常有打不到猎物而挨饿的时候。后来虽有了粮食解决了肚子饥饿的问题,但疾病成了最大危害。先民们有了病没有药,只有眼巴巴地被疾病折磨而死。
伟大炎帝为了子民们身体健康,不受疾病折磨,他走遍羊头山,尝百草,亲自试验,探求为民治病的良药。炎帝本身就是玲珑玉体,自己可透过身体表面看到体内吃下的药在体内来回翻动的情形。故而,炎帝靠自己品尝百草,以辨别有无毒害,是否可以治病。
尽管如此,炎帝还是饱受所品尝野草的毒害,最多的时候,一天要中七十次毒。
羊头山东麓有关村名地名的来历
羊头东麓的换马、北营、庄里村名和卧龙湾、跑马岭等地名的称谓,都与炎帝有关。
相传炎帝为救同族人性命上羊头山采药,一天中毒70次。终被误食一种断肠草使炎帝疼痛难忍,不能骑马,只好下马由人抬着走,于是这地方便叫做“换马村”。走了一段后,人民发现炎帝情况有异,急忙呼唤,但炎帝病势沉重,连回答的气力也没有了。此地即叫“不应”,后来谐音为“北营”,即现在的“北营村”。炎帝死于“北营”,人们把炎帝抬到一个山沟里装殓,于是,此沟名为“卧龙湾”。装殓之地称为装殓村,后谐音为如今的“庄里村”。炎帝死后,炎帝的坐骑长度悲鸣,沿山奔跑不止,于是这条山岭便叫做“跑马岭”。
长畛娘娘的传说
据说炎帝曾娶了一位妻子,但不久这位妻子就去世了。后来,在距炎帝陵所在的庄里村2公里远的长畛村,炎帝又娶了一位夫人,人称长畛娘娘。据说晋东南的名产“潞麻”就是她发现的。她将潞麻织成了布,结束了人类以兽皮、树叶遮身的历史。炎帝为了治疗瘟疫而死,炎帝死后,炎帝夫人继承了炎帝的遗志,继续采药治疗百姓。现今在长治县的五龙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有一个硕大的脚印,据说就是炎帝夫人上山采药时留下的。
长畛村炎帝的岳母是一位“活观音”,传说因为她常随炎帝采药尝药,也成为一位解毒制毒的能手,尽其全力帮助他解谷毒,“小米有个眼,小麦有条缝”传说就是炎帝的岳母解谷毒后留下的痕迹。
由于长畛村是炎帝夫人的娘家,至今在长畛村仍有一个不同于别处的习俗,即每当天旱祈雨之时,其他村只能恭恭敬敬地焚香向炎帝祈祷;而长畛村却仰仗是炎帝的岳丈家,竟然把炎帝像抬到院中阳光下暴晒三天,以此来惩罚“女婿”,逼他收敛炎炎烈火,降雨人间。
精卫填海
炎帝有个小女儿叫女娃,她常常到山下周围的“海”中,或游泳沐浴,或采集草药。在浅水滩生长着一种短茎椭圆状的植物,上面开着漂亮的小百花。女娃的父亲把这种能清火泻肚的草药,取名泽泻,是泽中泻草之意。一天,女娃来到长满泽泻的东海水边,不知不觉滑到了深水处,不幸溺水而亡。
炎帝和人们打捞起女娃的遗体,悲痛万分。因炎帝常带女儿到西面30里为的发鸠山(西山)一带去采药,那里是羊头山下漳河水(东海)的发源地,于是便把女娃遗体安葬在漳水源头发鸠山。
没多久,人们发现发鸠山上出现了一只鸟,形状像只乌鸦,花纹头,白嘴红腿,每天早上“精卫、精卫”地叫个不停。于是人们给着只鸟取名叫“精卫鸟”。人民还发现,每天这只鸟要衔山上的小木棒或小石块飞过羊头山,投到不远处的“东海”里。
五谷庙的传说
高平炎帝陵右侧有座五谷庙,五谷庙内供祀着炎帝像。既然供奉炎帝,为何不叫炎帝庙而叫五谷庙?
传说神农氏七十世而有天下,七十世中,只有八位于农耕文明有大发明大贡献的先祖,被尊为炎帝,最初供祀在羊头山上神农城内的祖庙里,即始祖炎帝临魁尊为黍王,二世炎帝承尊为麻衣王,三世炎帝明尊为苦荼王,四世炎帝宜尊为菽荅王,五世炎帝耒尊为芒谷王,六世炎帝里尊为蕉子王,七世炎帝节茎尊为牛王,八世炎帝榆罔尊为稻谷王。
苦荼即茶,菽荅是豆类作物的总称,芒谷是大麦小麦的古名,茭子即高梁,学名称作稷。后来三世炎帝苦荼王又被尊为药王,别立药王庙祭祀,七世炎帝节茎因驯服野牛用于拉犁耕田,被尊为牛王也另立庙供奉,八世炎帝榆罔辗转到江汉以南,发展了以稻谷为主的江南农业,南人在酃县为其建起陵庙。于是,八位大王只剩下五位供在祖庙里,五位的发明又都是农作物,因此后人称为五谷王庙,简称五谷庙。
再后来羊头山上的神农城和五谷庙颓废、破败了,元初为祭祀活动方便,人们就把山上的五谷庙徙建在庄里村的炎帝陵右侧,庙里只塑了一尊炎帝像,但人们仍习惯于称它为“五谷庙”。
七布香炉
羊头山神农城建有一座庙宇,谓之高庙,专门祭祀炎帝。早在汉代时,据说庙内有一个金香炉,是炎帝留下来的。谁要是得到这个金香炉,就会永远丰衣足食。
然而,看管庙宇的住持,每天担惊受怕,总怕丢了,便小心翼翼地用布条包着,里面包七层,外边包七层,藏到一个隐秘的地方。
后来,住持去世了。谁也不知道这个香炉藏在那里。再后来,人们发现五谷畦的谷子长得特别好。人们就猜想,一定是住持把这金香炉藏到了五谷畦。对于这里外包了七层布的香炉,天长地久,人们把“布”讹传为“步”,所以就流传下来一句话:里七步,外七步,神农城里有个金香炉。直到现在,这句话仍在口口相传着。
日中为市
炎帝为先民们造福,人们生活越过越好。一年又一年的丰收,使种粮食者的粮食有了剩余,而打猎为生的人却剩余肉类和兽皮,缺少粮食。为使人们生活得以调剂,炎帝便划出一块空地,作为人们互相交换产品的市场。这样一来,大家方便多了,都能用手中剩余的东西去换自己需要的东西。
不过,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就是大家不知道何时来交换合适,有时为了换一样东西,等一整天也等不来可换之物。
如何决解这个矛盾呢?炎帝想了个办法。他规定每天太阳升到头顶时,大家一起来交换东西,这样有利于集中,可以免去许多冤枉路,节省很多时间。这就是“中日为市”的由来。
古人以什么标准来确定“日中”呢?这也是炎帝的发明。炎帝为观测农业时辰的需要,采用了一种“立竿测影”法。就是在地上立一根木杆,看地上日影变化的情况,日影最短的时间为正午。“日中”正是日影最短之时。
原来的“日中为市”本是以物物易物,后来炎帝发明钱币,即贝壳,以其大小多少来确定价格。这就成了最早的货币,人们把这种货币称为“神农币”。“日中为市”的地方是在神农镇的庄里村,因而,庄里村就是最早开创集贸市场的发源地。
献身炎帝岭
在高平城西北后沟村和王河村中间,有座炎帝岭。这里是炎帝献身之处。
炎帝在尝百草时误食的百足虫,是这个岭上十分活跃的一种虫子。这种虫子长约15厘米,赤黑色,有人的手指那样粗,身上有金黄色的条纹。这种虫毒性很大,能烂掉肠子,不能解。
炎帝吃下这百足虫后,痛得在地上打滚。谁知一群特别大的蚂蚁成群结队地朝他扑来。这群蚂蚁疯狂至极,有的爬到他的头上、脸上,手臂上,大腿上,十分恶心。炎帝大怒,喝道:“混账东西,你们也来欺负我!滚!给我滚的远的!”这群蚂蚁像是听到命令的士兵一样,乖乖地离开炎帝身子,飞快地逃跑了!从那时起,几千年过去了,炎帝岭居然再也没有出现过蚂蚁,现在你到炎帝岭看看,一只蚂蚁也找不到。上了年纪的人说:“炎帝口里有圣,说过让蚂蚁滚得远远嘛!”蚂蚁虽然不捣乱了,但炎帝疼痛的程度仍不能减轻,不到半个时辰,伟大炎帝的生命就此中止了。从此这座山岭就被叫做炎帝岭。后人为祭祀炎帝,在岭上修建了炎帝庙。
金牛说谜
这个故事道出了炎帝出生之谜,也就是说,炎帝可能出生在高平的羊头山。
在高平的釜山乡(现属寺庄镇辖区),有一座高峻挺拔的山,名叫金牛山。很久很久以前,山中经常有金光闪耀,金光闪过后,常见一条金色的老黄牛到釜山河里喝水。若要有人向它走去,这条牛就向金牛山走,到了山跟前,这条牛就不见了。传说这金牛是炎帝在羊头山耕地时使用的牛,直到炎帝逝世后,这条金牛就离开羊头山向西北方向走,隐居在金牛山里。
有一年大旱,已经到了立夏的节气仍滴雨未下,人们无法耕种。忽然有一天,下起了大雨,一夜间,所有的土地都已耕过,人们种上了黍子,秋天就获得丰收。大家说,这是金牛显圣了。于是,人们在神头岭上盖了一座炎帝庙以祭祀炎帝,并在东耳殿里塑起了牛王像,祭祀这头金牛。
清朝年间,釜山乡一位秀才,姓粟名源,写得一手好文章,也喜欢寻古探幽。他曾多次到金牛山寻找金牛的秘密,但始终不见金牛的影子。
粟秀才又到金牛山探寻,走累了坐在大青石上歇息。此时山风习习,秀才昏昏然在石头山打起盹来。忽然,隐约听见有人说话,侧耳细听,又什么都听不见,睁眼看去,也看不见一个人影。他又闭目欲睡,朦胧中好像有一头金牛在他身边说起话来。金牛说:“我是帮助炎帝耕种的一头牛,我和炎帝同年同月同日同时降生在羊头山上。”听到此,秀才睁开眼,却不见金牛,也没有了声音。秀才又闭住眼,声音又出现了:“炎帝诞生的时候,祥云呈现。炎帝诞生后,三个月就会说话,七个月就会走路,三岁的时候就能动脑筋想事情……”秀才又睁开眼,还是未见金牛的影子,沉思片刻,他若有所悟。才觉得屁股下面这块石头是神石,故而他回家取上锤钻,在这块石头上刻下“金牛石”三个大字。
炎帝神农氏普尝百草发明医药的地方就在高平的羊头山上。炎帝神通广大,他的部落人丁兴旺。但是先民们以打猎为生,常有打不到猎物而挨饿的时候。后来虽有了粮食解决了肚子饥饿的问题,但疾病成了最大危害。先民们有了病没有药,只有眼巴巴地被疾病折磨而死。
伟大炎帝为了子民们身体健康,不受疾病折磨,他走遍羊头山,尝百草,亲自试验,探求为民治病的良药。炎帝本身就是玲珑玉体,自己可透过身体表面看到体内吃下的药在体内来回翻动的情形。故而,炎帝靠自己品尝百草,以辨别有无毒害,是否可以治病。
尽管如此,炎帝还是饱受所品尝野草的毒害,最多的时候,一天要中七十次毒。
羊头山东麓有关村名地名的来历
羊头东麓的换马、北营、庄里村名和卧龙湾、跑马岭等地名的称谓,都与炎帝有关。
相传炎帝为救同族人性命上羊头山采药,一天中毒70次。终被误食一种断肠草使炎帝疼痛难忍,不能骑马,只好下马由人抬着走,于是这地方便叫做“换马村”。走了一段后,人民发现炎帝情况有异,急忙呼唤,但炎帝病势沉重,连回答的气力也没有了。此地即叫“不应”,后来谐音为“北营”,即现在的“北营村”。炎帝死于“北营”,人们把炎帝抬到一个山沟里装殓,于是,此沟名为“卧龙湾”。装殓之地称为装殓村,后谐音为如今的“庄里村”。炎帝死后,炎帝的坐骑长度悲鸣,沿山奔跑不止,于是这条山岭便叫做“跑马岭”。
长畛娘娘的传说
据说炎帝曾娶了一位妻子,但不久这位妻子就去世了。后来,在距炎帝陵所在的庄里村2公里远的长畛村,炎帝又娶了一位夫人,人称长畛娘娘。据说晋东南的名产“潞麻”就是她发现的。她将潞麻织成了布,结束了人类以兽皮、树叶遮身的历史。炎帝为了治疗瘟疫而死,炎帝死后,炎帝夫人继承了炎帝的遗志,继续采药治疗百姓。现今在长治县的五龙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有一个硕大的脚印,据说就是炎帝夫人上山采药时留下的。
长畛村炎帝的岳母是一位“活观音”,传说因为她常随炎帝采药尝药,也成为一位解毒制毒的能手,尽其全力帮助他解谷毒,“小米有个眼,小麦有条缝”传说就是炎帝的岳母解谷毒后留下的痕迹。
由于长畛村是炎帝夫人的娘家,至今在长畛村仍有一个不同于别处的习俗,即每当天旱祈雨之时,其他村只能恭恭敬敬地焚香向炎帝祈祷;而长畛村却仰仗是炎帝的岳丈家,竟然把炎帝像抬到院中阳光下暴晒三天,以此来惩罚“女婿”,逼他收敛炎炎烈火,降雨人间。
精卫填海
炎帝有个小女儿叫女娃,她常常到山下周围的“海”中,或游泳沐浴,或采集草药。在浅水滩生长着一种短茎椭圆状的植物,上面开着漂亮的小百花。女娃的父亲把这种能清火泻肚的草药,取名泽泻,是泽中泻草之意。一天,女娃来到长满泽泻的东海水边,不知不觉滑到了深水处,不幸溺水而亡。
炎帝和人们打捞起女娃的遗体,悲痛万分。因炎帝常带女儿到西面30里为的发鸠山(西山)一带去采药,那里是羊头山下漳河水(东海)的发源地,于是便把女娃遗体安葬在漳水源头发鸠山。
没多久,人们发现发鸠山上出现了一只鸟,形状像只乌鸦,花纹头,白嘴红腿,每天早上“精卫、精卫”地叫个不停。于是人们给着只鸟取名叫“精卫鸟”。人民还发现,每天这只鸟要衔山上的小木棒或小石块飞过羊头山,投到不远处的“东海”里。
五谷庙的传说
高平炎帝陵右侧有座五谷庙,五谷庙内供祀着炎帝像。既然供奉炎帝,为何不叫炎帝庙而叫五谷庙?
传说神农氏七十世而有天下,七十世中,只有八位于农耕文明有大发明大贡献的先祖,被尊为炎帝,最初供祀在羊头山上神农城内的祖庙里,即始祖炎帝临魁尊为黍王,二世炎帝承尊为麻衣王,三世炎帝明尊为苦荼王,四世炎帝宜尊为菽荅王,五世炎帝耒尊为芒谷王,六世炎帝里尊为蕉子王,七世炎帝节茎尊为牛王,八世炎帝榆罔尊为稻谷王。
苦荼即茶,菽荅是豆类作物的总称,芒谷是大麦小麦的古名,茭子即高梁,学名称作稷。后来三世炎帝苦荼王又被尊为药王,别立药王庙祭祀,七世炎帝节茎因驯服野牛用于拉犁耕田,被尊为牛王也另立庙供奉,八世炎帝榆罔辗转到江汉以南,发展了以稻谷为主的江南农业,南人在酃县为其建起陵庙。于是,八位大王只剩下五位供在祖庙里,五位的发明又都是农作物,因此后人称为五谷王庙,简称五谷庙。
再后来羊头山上的神农城和五谷庙颓废、破败了,元初为祭祀活动方便,人们就把山上的五谷庙徙建在庄里村的炎帝陵右侧,庙里只塑了一尊炎帝像,但人们仍习惯于称它为“五谷庙”。
七布香炉
羊头山神农城建有一座庙宇,谓之高庙,专门祭祀炎帝。早在汉代时,据说庙内有一个金香炉,是炎帝留下来的。谁要是得到这个金香炉,就会永远丰衣足食。
然而,看管庙宇的住持,每天担惊受怕,总怕丢了,便小心翼翼地用布条包着,里面包七层,外边包七层,藏到一个隐秘的地方。
后来,住持去世了。谁也不知道这个香炉藏在那里。再后来,人们发现五谷畦的谷子长得特别好。人们就猜想,一定是住持把这金香炉藏到了五谷畦。对于这里外包了七层布的香炉,天长地久,人们把“布”讹传为“步”,所以就流传下来一句话:里七步,外七步,神农城里有个金香炉。直到现在,这句话仍在口口相传着。
日中为市
炎帝为先民们造福,人们生活越过越好。一年又一年的丰收,使种粮食者的粮食有了剩余,而打猎为生的人却剩余肉类和兽皮,缺少粮食。为使人们生活得以调剂,炎帝便划出一块空地,作为人们互相交换产品的市场。这样一来,大家方便多了,都能用手中剩余的东西去换自己需要的东西。
不过,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就是大家不知道何时来交换合适,有时为了换一样东西,等一整天也等不来可换之物。
如何决解这个矛盾呢?炎帝想了个办法。他规定每天太阳升到头顶时,大家一起来交换东西,这样有利于集中,可以免去许多冤枉路,节省很多时间。这就是“中日为市”的由来。
古人以什么标准来确定“日中”呢?这也是炎帝的发明。炎帝为观测农业时辰的需要,采用了一种“立竿测影”法。就是在地上立一根木杆,看地上日影变化的情况,日影最短的时间为正午。“日中”正是日影最短之时。
原来的“日中为市”本是以物物易物,后来炎帝发明钱币,即贝壳,以其大小多少来确定价格。这就成了最早的货币,人们把这种货币称为“神农币”。“日中为市”的地方是在神农镇的庄里村,因而,庄里村就是最早开创集贸市场的发源地。
献身炎帝岭
在高平城西北后沟村和王河村中间,有座炎帝岭。这里是炎帝献身之处。
炎帝在尝百草时误食的百足虫,是这个岭上十分活跃的一种虫子。这种虫子长约15厘米,赤黑色,有人的手指那样粗,身上有金黄色的条纹。这种虫毒性很大,能烂掉肠子,不能解。
炎帝吃下这百足虫后,痛得在地上打滚。谁知一群特别大的蚂蚁成群结队地朝他扑来。这群蚂蚁疯狂至极,有的爬到他的头上、脸上,手臂上,大腿上,十分恶心。炎帝大怒,喝道:“混账东西,你们也来欺负我!滚!给我滚的远的!”这群蚂蚁像是听到命令的士兵一样,乖乖地离开炎帝身子,飞快地逃跑了!从那时起,几千年过去了,炎帝岭居然再也没有出现过蚂蚁,现在你到炎帝岭看看,一只蚂蚁也找不到。上了年纪的人说:“炎帝口里有圣,说过让蚂蚁滚得远远嘛!”蚂蚁虽然不捣乱了,但炎帝疼痛的程度仍不能减轻,不到半个时辰,伟大炎帝的生命就此中止了。从此这座山岭就被叫做炎帝岭。后人为祭祀炎帝,在岭上修建了炎帝庙。
金牛说谜
这个故事道出了炎帝出生之谜,也就是说,炎帝可能出生在高平的羊头山。
在高平的釜山乡(现属寺庄镇辖区),有一座高峻挺拔的山,名叫金牛山。很久很久以前,山中经常有金光闪耀,金光闪过后,常见一条金色的老黄牛到釜山河里喝水。若要有人向它走去,这条牛就向金牛山走,到了山跟前,这条牛就不见了。传说这金牛是炎帝在羊头山耕地时使用的牛,直到炎帝逝世后,这条金牛就离开羊头山向西北方向走,隐居在金牛山里。
有一年大旱,已经到了立夏的节气仍滴雨未下,人们无法耕种。忽然有一天,下起了大雨,一夜间,所有的土地都已耕过,人们种上了黍子,秋天就获得丰收。大家说,这是金牛显圣了。于是,人们在神头岭上盖了一座炎帝庙以祭祀炎帝,并在东耳殿里塑起了牛王像,祭祀这头金牛。
清朝年间,釜山乡一位秀才,姓粟名源,写得一手好文章,也喜欢寻古探幽。他曾多次到金牛山寻找金牛的秘密,但始终不见金牛的影子。
粟秀才又到金牛山探寻,走累了坐在大青石上歇息。此时山风习习,秀才昏昏然在石头山打起盹来。忽然,隐约听见有人说话,侧耳细听,又什么都听不见,睁眼看去,也看不见一个人影。他又闭目欲睡,朦胧中好像有一头金牛在他身边说起话来。金牛说:“我是帮助炎帝耕种的一头牛,我和炎帝同年同月同日同时降生在羊头山上。”听到此,秀才睁开眼,却不见金牛,也没有了声音。秀才又闭住眼,声音又出现了:“炎帝诞生的时候,祥云呈现。炎帝诞生后,三个月就会说话,七个月就会走路,三岁的时候就能动脑筋想事情……”秀才又睁开眼,还是未见金牛的影子,沉思片刻,他若有所悟。才觉得屁股下面这块石头是神石,故而他回家取上锤钻,在这块石头上刻下“金牛石”三个大字。
上一条:
高平一带有关炎帝的祭祀活动与习俗
下一条:
神农镇邱村炎帝庙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