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头山
羊头山位于神农镇北,海拔1297米,因山巅有石状如羊头而得名,古来是泽州、潞州两郡的分界山,现为高平市、长治县、长子县三地的分界山,可谓“岭限二郡,麓跨三邑。”在羊头山上有大量炎帝活动的遗址遗迹。
位于羊头山西段山峰上的神农城遗址群就是炎帝和其部族活动的重要遗迹。神农城,亦称羊头城、谷城,遗址下方,是神农左、右二泉,左泉为白,右泉为青,相传是炎帝族灌田及饮水之处。二泉之侧有井,即神农井,传说是炎帝族天旱时开凿的古井,现已被填平,只留有遗址。五谷畦又名井子坪,位于青白二泉南30米的一片空地,约有三五亩地,传说是炎帝最早发现并开始培育五谷的地方。祭天台遗址,在羊头山顶和秦高岭之间的山凹处,传说是炎帝祭天的地方,是炎帝在羊头山活动最原始的遗迹。
羊头山上还有大量祭祀炎帝的庙宇。炎帝高庙遗址,位于神农城东面,专为祭祀炎帝之所,现只留基址。炎帝高庙创建年代不详,但现存遗址内柱础、台基等为唐宋时遗物,说明此庙至迟在唐时已有。神农庙位于羊头山南麓,创建年代不详,同样至迟在唐时已有,且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2002年神农镇对神农庙进行了全面维修,成为羊头山祭祀炎帝神农氏的重要场所。庙内存有北齐羊头山五佛碑、唐代《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等大量有关炎帝的碑刻。
炎帝陵
炎帝陵位于庄里村,现仅存一墓冢,墓冢后有五谷庙,形成陵庙一体的古迹。
炎帝陵,俗称“皇坟”,传说炎帝因误食了一种有毒的“百足虫”,致使肠子烂断无救,死后即下葬于此,因此这块地方叫做“装殓”,意思即炎帝在此装殓安葬。此后,“装殓”便逐渐演变成庄里村。
炎帝陵东西南三面环沟,西望羊头山,南眺丹河谷地。陵墓后的土丘相传是炎帝树艺五谷的园圃,故名五谷山,东南面有一块平地,名叫晒场,传说是炎帝打晒粮食的地方。
五谷庙建于陵墓后,专门用于祭祀炎帝。该庙占地150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分列为舞台、献台、山门、甬道、正殿,山门两侧有钟鼓二楼。正殿脊刹上,正面刻有“炎帝神农殿”,殿前原有两株参天古柏,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于20世纪50年代被砍伐,现仅保留根部。
五谷庙内原来碑石林立,大约有四五十块,现仅存八块残碑。五谷庙内的东厢房原为“炎帝陵”碑的碑亭。“炎帝陵”碑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生员申道统所立,保存完好,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每年的四月初八,炎帝陵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历朝历代也都会遣官员到炎帝陵致祭,并为陵墓内的万年灯添油。
炎帝行宫
从庄里村西行,过一条小河,就是炎帝行宫所在地故关村。
炎帝行宫,亦名黄花观,相传是炎帝神农氏“遍陟群山,备尝庶草”时的出行休息之所,平日为三太子长住行宫,是一处重要的祭祀炎帝神农氏的庙宇。创建年代已不可考,明清时多有修葺。正殿门前竖立着一块明成化十一年的石碑记载“神农炎帝行宫磐基在故关里村前,肇基太古,无文考验”。
行宫建筑规模不大,现存建筑有正殿、东西耳殿、舞台、二房、圣贤殿、东大门钟楼等,为清代遗构。院内存青石香台,为清光绪年间所置。大门门首石匾上刻有“炎帝行宫”四字。行宫古朴典雅,正殿“西游记”木雕图案和雕花石础堪称雕刻之精品。
炎帝寝宫
炎帝寝宫位于团西村。该村地势西高东低,炎帝庙建于村西的高地上,从东南方拾阶而上可进入。庙内有戏台、正殿、后殿。正殿是炎帝殿,后殿谓之炎帝寝宫,是上党地区典型的“前堂后寝”式的建筑格局。正殿肇建较早,其柱础、石柱均为金元遗物,台基于明清时进行了维修,整个大殿包含了金至清朝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东西耳殿、东西配殿,分别祀奉玄帝、先蚕、高禖、关帝、马王、牛王等诸神。一庙多祀制,可满足百姓多种祭祀需求,在当地民间庙宇中很多。炎帝寝宫内还存有国内唯一的神农炎帝夫妇的古壁画像。
炎帝中庙
炎帝中庙,亦称古中庙,位于中庙村。高平地区祭祀炎帝的庙宇众多。由官方所建,规模较大的有三所,分别是炎帝上庙、炎帝中庙、炎帝下庙。上庙亦称高庙,建在羊头山顶,现仅存遗址;下庙建在高平市市区,已不存在;唯有中庙保存完整,成为一处重要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古迹。
中庙村地处羊头山脚下。传说这里山明水秀,夏季凉爽,是炎帝常年处理公务之所。中庙建立于村西北的高地上,建筑规模宏大,创建时间已不可考,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在其中轴线上分列为山门、太子殿、正殿。下院建有舞台、文昌楼、禅房等,其中太子殿最为古老,是我国目前炎帝庙宇保存最早的古建筑。
古中庙现存碑碣十几块,从碑文中可知,中庙为皇帝敕建之庙,地位要高于一般的庙院,是年代最古老、声名远扬的炎帝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