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帝高庙
2019/4/30
炎帝高庙(又名炎帝祠),创修年代不详,现仅存遗址。庙内原有正殿五间,进深四椽,前出廊,悬山式屋顶,殿中后墙有一平台,上塑神农及后妃﹑太子像,此庙坐落在正岭之上,而此岭又是长子,高平之分水岭,故有“前檐滴高平,后檐滴长子”之俗说。每逢伏天,环山居民在这里举行庙会,祭祀神农炎帝,乞求风调雨顺年丰。炎帝高庙毁于何时不详。 - 羊头山北魏石窟群
2019/4/29
羊头山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石窟佛龛就地以石雕凿,凹凸起伏,奇异纷呈,形象逼真。北齐﹑隋又唐屡有建造,工程浩大,历经百余年。山上大小石窟据记载原有40余处,现有发掘清整出九处。一九八六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羊头山一号窟一号石窟规模较小,窟内雕有一佛二第子二菩萨二天王。佛的莲座有两个供养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菩萨的手镯﹑耳环都清晰可见,两侧的天王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脚踏鬼魅,为典型的唐代风格。羊头山二号窟二号窟没有主窟,表面共计大小佛龛22处。佛和菩萨得到体态都比较丰腴,菩萨还出现提胯扭臂的现象,佛的莲座下有比较丰富的卷草纹,并有侏儒兽承重力士状托起莲座。从大体风格来看应为隋唐之物。羊头山三号窟三号窟门外两侧雕的是菩萨造像,面部表情风化比较严重,但仍能看出菩萨的发型是高髻,衣饰飘带流畅自然。这个石窟是一石开两窟,两个窟门也有所不同。正面的是风鸟门,是两只展翅的凤凰,周边雕有花草;窟石东侧的窟门是两条小龙。整个窟石表面共有大小龛30余处。从整体上看是北魏时期的。羊头山四号窟四号窟规模比较小,最具有特色的是门外的二力士造像,都脚踏瑞兽,威武异常,给肃穆庄严的佛教圣地增添了几分生机。石窟东侧的菩萨雕像面部表情仍十分清晰,慈爱和善,耳环,手镯也很明显。羊头山五号窟五号窟是羊头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组窟﹑龛造像,特点一石开三窟,较大的一门,门外两侧雕有二力士,仰首相向,形态生动,脚踏瑞兽。石窟石门上有为它遮风挡雨的石头。窟内原有多次题记,现大多数已难以辩认,只有正壁右下方的题记仍清晰可见。年号是大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东侧窟进深浅,调的是释伽多宝的二佛,“秀骨清像”,臂大过膝,四肢细长,典型的北魏风格。羊头山六号窟六号窟没有主窟,均为大壁龛,南面一龛较大,龛楣外,正中为一坐佛,两侧是列弟子跪像,佛的衣服也与其他处不同,襟也装饰为回字纹,颈上结带形同十字,光头呈花状,火焰纹背光周围有纵飞天纹饰,独具特色。羊头山七号窟七号窟也叫千佛洞。洞内没有主尊佛,遍雕小佛有1680尊,因而得名千佛洞。窟门外两侧是高浮雕力士像,各脚踏卧师,造型潇洒,栩栩如生。洞内四壁遍布小佛像共约1680余个。千佛洞是由两块巨石并在一起组成的,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艺。羊头山八号窟八号窟建在羊头山顶。石窟的顶﹑南﹑东三部分区不存在,据说是被抗战时期的日本飞机轰炸过。旁边还有状若羊头的巨石,相传因长子和高平两地人争论羊头的朝向问题而被毁。羊头山九号窟九号窟当地百姓叫它“油篓洞”,窟内四壁共雕小佛龛百余个,每行间均刻有供养人题名,四角攒尖顶,顶中间雕饰一直径40厘料的莲花。现已倾倒。是什么原因倾倒的,连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不曾知道。 为什么说高平是炎帝故里? 【山河旧梦】羊头山石窟:向南龙门,以北云冈 神农故里-羊头山石窟造像 羊头山石窟,看巨石上的北魏风韵山西不只有云冈石窟,值得一看的羊头山石窟却被历史淹没了 在雨中和台湾人一起看羊头山石窟【沉钩】高平羊头山,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朱载堉曾到处游历 夏养山西(十四)|农耕文明的发源地—羊头山炎帝文化旅游区 - 北魏千佛碑
2019/4/28
北魏千佛碑四面满雕佛像,共有小佛像2240余尊,高4米,宽1米,厚40厘米。碑底部雕有龛5个,南面一龛较大,雕一佛二菩萨。左右菩萨袒露上身,下着羊肠裙,立于莲座上。 - 唐塔
2019/4/27
羊头山为炎帝神农传说中心之一,又是高平市的旅游区之一。山顶旧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井和五谷畦。北魏时还在山顶留下了造型精美、内容丰富的石窟与造像塔。山顶四面造像塔建于北魏初期,距今已1500余年则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之一。石塔四面造像,均刻一佛二菩萨,塔身之上为四坡水式塔顶,基座为罕见的羊头状。此外还有两座唐塔和其它景致、文物。 - 五谷畦
2019/4/26
五谷畦(井子坪),是神农炎帝试种五谷之地,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井,皆指此地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种,相传神农获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畦焉”。 - 羊头山石造像
201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