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平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山西南边缘,因四面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而得名。神农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远古时期,就在以高平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一带,种五谷,教稼穑,尝百草,疗民疾,开华夏农耕文明之先河,启中华医药文明之先声。高平之所以是神农炎帝的故里,成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无论从始祖留给我们丰富众多的遗址遗迹,还是流传广泛的民间传说与风情习俗,都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特点和优势。
2015年9月8日,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高平调研考察时指出,高平的炎帝文化遗存的数量最多、质量最高,最有说服力。
历史遗存相对完整
高平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与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相吻合。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境内的羊头山海拔1200米,居高临下,可以防御洪水和猛兽的侵害,适于古代人居住生活。所有这些,都为我们高平留下了数量众多、比较完整的炎帝文化古建群落。据全面普查、系统梳理,整个上党地区现存的有关炎帝的庙宇共有53座,其中在高平有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羊头山炎帝高庙等庙宇院落35座。在高平羊头山上,有保存完好、价值较大的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耒耜洞等历史遗存;在神农镇境内,有与炎帝活动有关的跑马岭、换马村、北营村、庄里村、卧龙湾等村名、地名,形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相对完整的炎帝文化遗存的区域体系。
考古发掘佐证有力
高平作为神农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在前不久通过考古发掘,得到了充分证实。
2015年11月2日,在羊头山神农城遗址出土过程中,发现了大量人类早期活动的陶片和古步道、石墙、瓦砾。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羊头山古文化遗址考古队试掘,发现该处附近埋藏有较多为仰韶时期的尖底瓶、红陶钵以及红陶夹砂罐的陶片;在遗址之上有一道东西走向的人工石砌围墙,通过对石砌围墙基础的调查,发现围墙建在仰韶时期的遗址上,其石砌围墙的时代与仰韶时期遗址的时代相当或稍后,迄今有5000左右的历史,这充分说明当时在羊头山出现了频繁的人类活动和以农业为主的生业模式。
与此同时,考古队在羊头山西山顶的垣上发现了北朝至唐时期的建筑基址,从出土遗物中筒瓦、板瓦以及灰陶生活用器残片初步判断,其时代为北朝至唐。考古队还对位于羊头山山脚的旧石器时期的李家庄文化遗址进行了复查,发现该遗址经过历年植树造林和农业耕种,地表遗址部分已经破坏,但由于该遗址处于时代为旧石器到新石器过渡时期,与农业起源有密切关系。
由此可见,历史记载的“神农城”,其可能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时期,与新发现的仰韶时期的羊头山遗址时间、地点相吻合。所有这些都有力证明,高平就是炎帝的故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公祭民祭源远流长
炎帝祭祀活动在高平民间相传甚久。据《元史﹒成宗本纪》,又见《元史﹒祭祀志》记载,“元成宗大德九年亦尝遣祭,禁樵采”,说明在元代皇朝曾经派官员到炎帝陵祭祀。《泽州府志》、《高平县志》也记载,每年四月初八官方都要举行祭祀炎帝活动。民间祭祀更为普遍兴盛,四月初八也是高平当地人敬奉炎帝的日子。清康熙年间曾任高平知县的柯贞干在《重修东关炎帝庙碑》记下了当时四月八祭祀炎帝的盛况:“四月维夏,因庙社之会,聚四方之民,陈百货而交易之,各得所。礼行乐作,神人胥悦”。相传每逢庙会之日,民众都要敲锣打鼓,由社首抬着炎帝像到附近村社去出场,场面宏大。所以,民间流传有“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之说。因此,今天我们举办炎帝祭祀活动,既是对高平这种源远流长的民间风俗的历史尊重,又是对博大精深的神农炎帝文化的永续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石碑石刻遍布全境
高平境内有关记载炎帝活动的石碑石刻数量众多、分布极广,时间跨度久远。据统计,高平现保存有关记载炎帝活动的石碑110余通,上起魏晋,下至清末民初,纵跨一千五百余年。其中:现存于神农镇羊头山神农庙内的三块碑刻,其价值在其他省区无可比拟:
第一块是迄今已知记载炎帝事迹最早的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碑刻,有“神农,圣灵所托远瞩太行”,“地存唐公,山号羊头”等字样。
第二块是唐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的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记载,“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昔者摄提纪岁之后,燧人化火之前,穴处巢居,茹毛饮血。爰逮炎皇御宇,道济含灵,念搏杀之亏仁,嗟屠戮之残德。寻求旨味,以替膻腥,遍陟(zhi)群山,备尝庶草。届斯一所,获五谷焉。记此灵奇,显其神异,石类羊首,遂立为名。于是创制耒耜,始兴稼穑;调药石之温毒,除瘵(zhai,痨病)延龄;取黍稷之甘馨,充虚济众。人钦圣德,号曰神农”,“播生嘉谷,柱出兹山矣”。
第三块是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墓志铭中,有“神农乡神农里团池店”字样。
另外,现存于神农镇庄里村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炎帝陵碑,通高125厘米,宽66厘米,镌刻“炎帝陵”三个楷书大字(为“生员申道统立”),是我国最早有明确记载炎帝陵的碑记石刻,在全国独一无二。
史书记载详实丰富
高平作为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在历朝历代的有关史书记载中十分明确。
《管子﹒轻重戊》“神农作,树五谷淇山(即淇水发源之地,在太行山中)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上党记》(晋﹒程玑)“神农庙西五十步,有石泉二所,一清一白,味甘美,呼为神农井”
《风土记》(北魏)“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泉,上有古城遗址。神农井:古城下六十步有二泉,左泉白,右泉清,泉侧有井,所谓神农井是也。五谷畦:神农泉下地名井子坪,有田可耕,相传神农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
《黑暗传》(唐代)“神农上了羊头山,仔细找,仔细看,找到粟子有一粒,寄到枣树上,忙去开荒田,八种才能成粟谷,后人才有小米饭”
《太平寰宇记》(北宋)“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zhou,砌垒砖石)尚存”。
《山西通志》(明)炎帝庙高平有二,一在:“县北三十五里故关羊头山,元初徙建山下坟侧”
《泽州府志》(明万历)神农庙上丁后择日祭。高平神农井在羊头山。相传神农所凿。炎帝陵在换马岭。
《高平县志》(清顺治)在县北四十里换马镇,世传炎帝尝五谷处。陵后有庙,春秋有司供祀。
由此可见,高平的炎帝文化现象在史书记载中体现的十分完整和精致,历史文脉根源清晰可见。
民间风情影响深远
在高平流传着很多炎帝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这些传说和民俗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的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形成了当地民众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在神农镇羊头山周围,分布着与炎帝有关的传说遗迹20多处,很多地名、村名都和炎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相传炎帝尝百草误食了“百足虫”中毒之后,骑马行至现在的换马村,因腹内疼痛难忍不能再骑马了,换为人抬着走,于是这个地方就被叫为“换马村”。走了有半里许,病势已相当严重,不省人事了,人们不住地呼喊他,但炎帝已不能答应,因此就把这个地方称为“叫不应”,后演变为“北营村”。炎帝逝世后,停尸在一片坡地上,当地老百姓称这里为“卧龙湾”。炎帝去世后,其坐骑宝马悲鸣不止,沿山奔跑,后人把那座山岗叫做跑马岭。炎帝装殓安葬的地方叫做“装殓”,因后人觉得名字不喜庆,就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庄里村”。
除此之外,当地还流传着很多民俗,最突出的是对羊的崇拜。羊在当地人心目中是一种神圣的吉祥物,在各种祭祀活动中,都被列为最主要的贡品。在神农镇境内,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时候,流传着白面蒸面羊的习俗。吃过早饭后,每家就要供上面羊,拔上黍、谷子、玉米、麻、和豆子各一株,敬献到炎帝像前,祈求炎帝保佑五谷丰登。(供稿:高平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