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帝文化历史悠久。炎帝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它主要包括: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陶瓷文化、天文地理气象、交易市场和社会文明等六个主要方面。
中医药文化———遍尝百草
耕播农业的发展,使原始先民的食物得到稳定增加。但是,由于原始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恶劣,“疾病毒伤之害”成为先民生存的最大威胁。
炎帝十分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部落的兴衰。当部落进入半定居农业之后,就注意选择生产和生活环境。《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始……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路史·后记》说,炎帝“相士停居,令人知所趋避”。都是讲炎帝和先民把水和土作为选择居地的重要条件。
同时,炎帝还致力于改善生活条件。《考古原始》说,炎帝发明了“明堂”,即原始房屋。“明堂有盖而无四面,明堂始此”;“作床,床始此”。《路史·后记》载,炎帝“教之麻桑,以为布帛”;“大蜒填以为器而人寿”;“拂君蒿,辟尸湿,以逃民害”。就是说,炎帝教先民造房屋,以避雨雪;织衣布,以御风寒;作陶器,以便熟食;熏药草,以驱病气。从此改善居住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了人们的体质。但对于疾病毒伤的防治,人们还是一筹莫展。
为此,炎帝要寻找治病救人的办法。
传说,有一年春季,天气骤然变冷,很多人头昏、呕吐、全身发烫、呼吸困难甚至昏迷不醒。到后来,炎帝也感到浑身无力,很不舒服。炎帝躺在地上,想起有一次在山上打猎,突然遇上寒风冷雨,被冻得全身发紫,随即头痛、呕吐,只好在山洞里睡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他昏昏沉沉地走出山洞,来到小溪边,喝了几口泉水。蓦然间,传来一股清香,他顺着香气飘来的方向。发现几株青苗,拔出来一看,根部是一块肥嫩的块茎。炎帝又饥又冷,就把块茎洗净吃了。谁知块茎十分辛辣,吃到肚里很是难受,以致出了一身大汗。奇怪的是,出汗之后顿时感到轻松、舒服。想到这里,炎帝精神一振,叫上听詙就上山了。还是在那条小溪旁,他们找到了那种又香又辣的植物,自己先吃了几块,然后挖了一大筐带回来,送给生病的人吃。几天过去了,病得轻的竟然全好了,病重的也减轻了。炎帝想,如果把那些可以治病的植物弄清楚,能够栽种的就栽下来,不能栽的晒干备用,遇到发生病伤,便可以及时食用,那多好呵!
从此,他经常背着药篓,一手持石斧,一手持赫鞭,爬山涉水,去采集药用植物。高处采不到的就将赫鞭甩上去,再扯下来;悬崖陡壁下不去的,就用赫鞭缠住岩石或树木,再抓着赫鞭下去。每采到一种植物,他都要辨别它的气味,观察它的颜色,嚼尝它的滋味,并感受其在体内的反应,判断它的“平、毒、燥、寒”,确定其治病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他还根据植物的外形特点或功用起下名字,以便记忆和教给大家。《帝王世纪》说,炎帝“磨蜃鞭茇,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 辨其臣使,釐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就是讲这件事。传说他“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曾经“一日遇七十毒”(《修务训》),但仍然不停止,终于认识许多药物,并掌握了许多治病的方法。
炎帝用药物为先民治病,《世本·作篇》说:“神农和药剂人”;《帝王世纪》说,炎帝“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考古原始》也说到,神农“尝百草,作方书,此医药之始”。经过后人的不断发展,中医中药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古代药物学是从采集尝试植物开始的,而中药又以植物类为主,所以古人称药物学著作为“本草”。人们不忘炎帝及先民在开创医药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和献身精神,将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归功于神农炎帝,称为《神农本草经》,古往今来,尊炎帝为“先医”。即医药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