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帝文化历史悠久。炎帝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它主要包括: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陶瓷文化、天文地理气象、交易市场和社会文明等六个主要方面。
陶瓷文化———冶陶之功
冶陶,是人类利用火,改变天然材料的性质,创制全新材料的开始。相传,炎帝神农发明了冶陶技术。《太平御览》引用《周书》说,神农“耕而作陶”。《资治通鉴·外纪》说,神农“作陶,冶斤斧”。“耕而作陶”,就是说,冶陶是与原始农业同时产生的。
炎帝部落在“刀耕火种”过程中,发现被烧过的土块很坚硬,有些土块由于人的活动被自然挤压成型,被火烧过之后,就和石质刀斧一样坚硬、锋利。
传说,一次炎帝在地里耕作,踩在一块坚硬的土块上。土块十分锋利,在炎帝的脚板上划了一条长长的口子,顿时鲜血直流。炎帝拾起土块一看,在刃口,有手柄,恰似一把石斧,原来是在垦荒中被烧过的土块。炎帝于是将泥土做成刀斧形状,然后放在柴火中煅烧,待泥土烧得透红后停火冷却,制成陶质刀斧。陶质刀斧使用起来既轻便,又坚利,给生产带来很大的方便。于是,先民们在制作石质、骨质、木质工具的同时,大量制作陶质工具。除了刀斧之外,还烧制陶质凿、锉、耜以及织布用的纺轮等。有的还将泥土捏成裸体男女或动物形体,烧成陶质,这就是原始的工艺品了。
随着耕播农业的日趋成熟,先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了,需要各种各样的器具、器皿储藏和加工食物。开始,他们用泥土捏成一些小型和简单的器具、器皿,通过自然干燥或低温烧烤后使用。《考古原始》说,炎帝“埏埴以为器”,就是将泥土制成器皿,器具。泥坯器具、器皿易碎,又不耐水。炎帝要用“冶刀斧”的办法烧制陶质器皿。烧制器皿不像“冶斤斧”那么简单,首先要制作泥坯,制作大型器皿,泥坯做薄了立不起来,做厚了又烧不透。炎帝从编制藤筐中得到启发。他将和好的泥土搓成大小均匀的泥条,然后一圈一圈地盘叠上去。先盘小圈,然后慢慢加大,到了上部又逐渐缩小,盘叠成上下小,中部大的罐状粗坯,再用手将里外抹平,并根据用途开好口子,粘上器耳、器足、把手,待泥坯半干后,进行精细加工。有的在削平的表面用绳线、麻布片压印纹线作为装饰,有的用树枝或指甲刻划图案、符号,然后就可以烧制了。
烧制较大的器皿,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开始,他们把泥坯放在平地,用柴火围着烧。由于温度低,坯件厚薄不均,受热不匀,有的部位烧得变了形或开裂,有的部位还是生泥巴。经过长期摸索,后来采取筑窑的办法,就是在地面上挖沟,作为火膛,将泥坯放在火沟的上部,再围着泥坯用泥土筑成圆顶窑室,顶部开一个出烟口,然后在火沟里燃烧木柴,经过一定时间煅烧,终于烧出陶质器皿。
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改进,出现了用木制转盘旋转加工圆形器坯的方法,既提高了工效,又保证了器壁厚薄均匀和外形光滑美观;而陶窑也由用泥土临时构筑,即烧制一次陶器筑一个窑室,发展为多次使用的固定窑室,容积越来越大,可以批量生产陶器或烧制大型器皿。陶器的造型越来越多,并且有了红色或黑色彩陶和各种雕塑陶。炎帝时代,已经有了陶质鼎(鬲)、甑、釜、罐类炊具,用来蒸煮食物;饮食器具有了钵、碗、盆、盘、杯等,此外还有汲水用的小口尖底罐,储盛东西用的瓮、罐以及灶与釜连成一体的釜灶等。陶器的发明和使用,给原始先民的生活带来巨大变革。他们用陶器蒸煮食物;使食物丰富多样,更具营养,更为洁净。
陶器还为原始的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先民们在各种各样的器皿之上,用拙朴的工具、质朴的色彩、纯朴的手法,描绘自然、记录生活、传递信息。一些刻划符号用得多了,大家都懂得它的含意,约定俗成,便成了原始文字。